[中国梦实践者]河南三门峡市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:用生命延续军人本色

 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6-11 23:12

  左上图 张东堂(左)在贫困户家的辣椒地里查看辣椒长势。 右下图 张东堂(左一)来到贫困户家中家访。 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摄

  7年军旅生涯,回乡后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一干就是41年;身患膀胱癌9年,边治疗边工作,忍着病痛也要带领群众学党章、种柿子、建景区……

  他就是今年65岁的张东堂,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。多年来,他始终牢记军人本色,把服务群众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,带头艰苦创业,带领四龙庙村由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  “我曾是一个兵,理想就是爱国爱人民,服务基层群众,延续军人光荣。”张东堂面对记者,表达了心声。

  “绝不让乡亲们再吃黑馍”

  张东堂家所在的四龙庙村,位于渑池县东北部深山区,全村1364口人散居在27平方公里的山山垴垴、沟沟坎坎上。“山高坡陡路艰难,地薄少产实可怜,姑娘出山小伙走,丢下老人把门守”是过去四龙庙村的真实写照。

  张东堂17岁当兵,“那时候就想学些本领和知识为家乡做点事。部队,是最好的平台”。一人参军,全家光荣。听说村里老张家的儿子张东堂要去参军,临走时,全村人自发来送他。

  “去乡政府报到有10公里路,一路上都有乡亲敲锣打鼓相送。”张东堂回忆说,路上休息时,有村民拿出用柿子蒂磨成面做成的黑馍给他填肚子,“这黑馍难下咽,却是村里人仅能拿得出手的吃食。我暗下决心,等我当兵回来,绝不让乡亲们再吃黑馍。”

  1971年1月份,张东堂入伍原新疆军区36117部队,从副班长干到班长,服役期间先后荣获多次嘉奖。可到了1977年3月份,张东堂拒绝了部队准备给他提干留疆的好工作,响应国家裁军政策,要求退伍回乡务农。

  “我是一个兵,来自老百姓,家乡有那么多生活困难的群众,我对他们有承诺,一定得回去。”张东堂“念旧”,他把进军营学的第一支军歌——《我是一个兵》牢牢记在心里,把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初心坚持到底。

  张东堂回到家乡后,被县民政局安排去仰韶酒厂保卫科担任副科长,可他再一次拒绝了。他退役后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回到生养他的那片土地,和父老乡亲们共同谋划,走脱贫之路。

  就这样,四龙庙村新来的民兵连连长张东堂上任了。在军营里磨练了7年,造就了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。很快,他带领群众在贫瘠的山地上尝试种山楂、苹果,养兔养羊。可是,受自然条件限制,终因效益不佳而失败。

  “作为一名军人,绝不能轻易认输!”在挫折面前,张东堂没放弃,转而研究村子的气候、地形环境,他发现种植经济作物是一个适合大多数村民勤劳致富的好门路。这一次他盯上了被称为“仰韶三宝”之一的牛心柿,这牛心柿恰恰盛产于四龙庙村。

  要想真正脱贫,群众手里还得有赚钱的“抓手”,有脱贫致富的产业。张东堂在带领村民种植牛心柿的同时,还种植花椒、连翘等作物。“待这些作物全部成熟后,村民的收入自然就源源不断。”张东堂信心满满。

  为了心愿与死神抢时间

  2009年四龙庙村“两委”换届,张东堂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。正当他想带领村民大干一场时,却被确诊为膀胱癌晚期。手术后,医生告诉他:“全力治,好好养,也许还能活5年。”

  “说实话,当时觉得一切希望都断了,身体上、精神上,我都难以承受。”张东堂回忆着那段过往的心酸说:“等我出院回到村里,眼瞅着围了一屋子来看我的乡亲,一想到村里还有那么多事儿都等着我去安排,我的心一下定下来,不能就这么趴下。”

 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,是村里的那片经济作物林。伤口刚好,他就亲自带头,在流转出来的荒山上种下了5亩牛心柿、100亩连翘和100亩花椒。为了让乡亲们都能参与进来,他忍着病痛,一户一户地到村民家做工作,并组织村民去邻县考察。有时,感觉心跳异常,他便赶紧吃一粒速效救心丸,等心跳稳定了再继续工作。

  妻子李文荣心疼他:“你不要命了?别干了!你不干,玉米照样种,小麦照样收,你得专心养病。”张东堂急了:“你能不能让俺活得有点尊严,死前为老少爷们儿干点实事,不然这村支书算是白当了。”

  现在,牛心柿已经成为四龙庙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。不仅如此,在村党支部带领下,全村共栽种5000亩核桃、1000亩花椒、1000亩连翘,经济林面积已达人均2亩……